一、什么是POPs法规?
POPs是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高毒性,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并沉积到远离其他排放地点的地区,并能够在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对环境和生物体造成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2019年6月25日,欧盟发布新版POP法规(EU) 2019/1021,(EC) No 850/2004废止。
二、法规背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远距离环境迁移的潜力,对人类健康或生态环境存在不利影响。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达成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公约》),《公约》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的,2004至5月17日生效。自2004年11月11日对我国生效。
《公约》在附件A(消除类)、附件B(限制类)和附件C(无意产生类)清单中共列明了首批12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别提出淘汰、限制或限排等管控要求。此外,允许在《公约》附件中增列经缔约方大会决定增列的化学物质。截至目前,《公约》附件所列化学物质已增至30种类。
第一批确定的12种应消除的POPs 包括:1)艾氏剂(aldrin),2)氯丹(chlordane),3)DDT,4)狄氏剂(dieldrin),5)二恶英(dioxin),6)异狄氏剂(endrin),7)呋喃(furans),8)七氯(heptachlor),9)灭蚁灵(mirex),10)毒杀酚(toxaphene),11)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12)六氯苯(hexachlorbenzene),它们被称为“肮脏的十二种物质”。
中国2001年5月23日签署该公约,2004年6月25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POPs 公约)经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核准, 2004年8月13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交存了批准、接受、核准和加入书。 按照“公约”规定,该“公约”于90天后的2004年11月11日正式对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 生效生效。截至2022年03月,该修正案已对186个公约缔约国生效。
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过去三十多年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不断增加的排放到环境中的合成化学品给人体健康和全球环境造成的威胁。目前世界上合成化学品的数量超过三百万种,并以每年数十万种的速度增长,其中300-500种达到了商业生产的阶段。据估计这些生产出的化学品中有三分之一进入环境。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其中一类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POPs)物质,鉴于大量证据显示它们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危害。这类物质中的一些是杀虫剂,另一些是工业化学品或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带来的副产品。
对儿童的出生体重的影响,可能会使人类婴儿的出生体重降低,发育不良,骨骼发育的障碍和代谢的紊乱,都可以对人的一生产生影响。
对神经系统,注意力的紊乱、免疫系统的抑制。
对生殖系统的危害。还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着潜在的威胁,导致男性的睾丸癌、精子数降低、生殖功能异常、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女性的乳腺癌、青春期提前等,不仅对个体产生危害,而且对其后代造成永久性的影响。
对癌症的影响。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种化学物质它的原料为联苯,并且研究发现其在高温的条件下可以催化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它的化学稳定性极强,而且还有良好的抗热解性、低电导率、阻燃性。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电力电容器的浸渍剂和变压器。但对人体以及环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试验L2000DX多氯联苯检测仪对变压器油中的多氯联苯进行检测,严格控制变压器油中的多氯联苯含量。
多氯联苯在工业上用作热交换液、变压器和电容器,以及油漆、无碳复写纸和塑料中的添加剂。在209种不同类型的多氯联苯中,有13种具有类似二恶英的毒性。它们在环境中的持久性与氯化程度相对应,半衰期从10天到一年半不等。
多氯联苯对鱼类有毒,高剂量会杀死它们,低剂量会导致产卵失败。研究还将多氯联苯与各种野生动物(如海豹和水貂)的生殖失败和免疫系统抑制联系起来。
很多人通过食物污染接触到多氯联苯。1968年在日本和1979年在台湾食用了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油,导致指甲和粘膜色素沉着,眼睑肿胀,以及疲劳、恶心和呕吐。由于多氯联苯在母亲体内持续存在,台湾事件发生7年后出生的儿童出现发育迟缓和行为问题。同样,母亲吃了大量受污染的密歇根湖鱼后,孩子的短期记忆功能也较差。多氯联苯还会抑制人体免疫系统,被列为可能的人类致癌物。
日本米糠油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68年3月发生在日本北九州市、爱知县一带。1968年6月至10月,日本福岛县先后有4家13人原因不明的皮肤病到九州大学附属医院求诊,患者表现为痤疮样皮疹伴有指甲发黑、皮肤色素沉着,眼结膜充血、眼脂过多等,疑是氯痤疮。由家庭多发性和食用油使用情况,怀疑与米糠油有关。
九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部和县卫生部组成研究组,有农学部、工学部、生产技术研究部及久留米大学公共卫生学专家参加,分为临床、流行病学和分析组开展调研。临床组在3个多月内确诊325名患者(112家),平均每户2.9个患者,证实本病有明显家庭集中性。以后全国各地逐年增多(以福岗、长崎两县最多)。到1978年12月,日本有28个县正式承认1684名患者(包括东京都、京都郡和大阪府),到1977年已死亡30余人。
事件发生之后,日本卫生部门不得不成立专门部门“特别研究班”。经解剖分析,在死者尸体五脏中和患者的皮下脂肪中都发现多氯联苯(PCBs)。流行病学组调查患者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及地理分布特征,对患者共同食用的食油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所有患者使用的食用米糠油均系Kamei仓库公司制油部2月5日至6日出厂的产品,而在食用该产品的266人中有170人患病,于是分析组不到一个月就阐明了米糠油中的病因物质是PCBs。在患者的分泌物、指甲、毛发及皮下脂肪等样品中都发现PCBs,证实了PCBs来自用作热载体的KC-400。
经跟踪调查,发现九州大牟田市一家粮食加工公司食用油工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在脱臭过程中使用PCBs液体作导热油。因生产管理不善,使PCBs混进米糠油中。于是,随着这种有毒的米糠油销售各地,造成人的中毒生病或死亡。生产米糠油的副产品,黑油作家禽饲料售出,也使大量家禽死亡。
早在1966年,美国就受到PCBs的污染,在一些报刊上展开议论,并有人警告说,这种污染已扩及到人们吃用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没有引起日本当局和食品工业企业的重视,而且还认为PCBs对日本来说没有构成威胁。令人悲哀的是只经过两年,PCBs中毒就使日本遭遇到一场新的灾难,所以日本的米糠油事件又称“多氯联苯污染事件”。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多氯联苯在1类致癌物清单中。
上海沐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汽车法规合规的第三方咨询公司,多年来,为上汽,长城,宇通,大通,爱驰,蔚来等OEM提供汽车环保法规合规服务,团队跟踪与研究全球的环保合规,期待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www.automds.cn
详情咨询info@murqa.com
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观点和立场。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